问答:生物大牛为什么和你说的不一样

主页君,这几天在北大深圳研究院夏令营跟几个化学生物方面的大牛聊了聊,他们觉得做这事儿首先是兴趣,让我感觉做这个也不像你说的那么惨,这中间到底有什么隐情呢?

我讲的是平均情况,相当于统计里的期望值。一个智力水平、教育背景、家庭经济实力、科研热情属于平均甚至中上水平的人,如果他/她从事实验生物学研究,会在低收入、高压力的博士博后青年教师阶段熬很久。任意一方面超出中上水平,都可能突破我的描述。

你提到的“化学生物方面的大牛”,“觉得做这事儿首先是兴趣”,那么就已经符合了以上两、三条了,但是他们的意见有没有借鉴价值,取决于你是不是也符合这些条件。另外他们的意见可能存在以下偏差:

  • 如果他们是二、三十岁的年轻人,在顶尖科研院所工作学习,周围都是非常优秀的科研人员,受到鼓舞,所以热情保持高涨,不过目前还没有到要找教职的时候,不了解日后的问题;
  • 如果他们是四、五十岁的中年人,那是已经成为教授,到了批量产出研究成果的收获阶段。人在成功的时候,总是很有热情。而且 remembering self 和 experiencing self 存在差异,保留在记忆里的,不等于实际经历,也就是人倾向于保留美好的记忆;
  • 根据行业内成功人士的现状推演所有从业人员的现状,会导致幸存者偏差(survival bias),也就是只看到筛选的结果,忽略了筛选的过程。

总结一下,并没有隐情,我讲的是正态分布的中段,生物大牛们属于正太分布的尾端。如果你的情况和他们相似,就有借鉴价值,否则没有。